设定清单 消除变味的“家校群”
如果开设清单,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设立,在刚性制度与教师和家长的双向监督之下,自然会有效得多。
近年来,关于“家校群”的新闻不时吸引着大众眼球。比如,有家长炫富或炫权的;有教师把群视为流量资源,小则网络拉票,大则吆喝着做微商的;当然,也有家长在微信群里怒怼老师布置作业太多的。
“家校网络交流平台”的初衷是增加沟通效率——但是,“家校群”正在不断地为那个我们已经熟悉并有点厌恶的现实世界:着人情、关系、,尾大不掉。它放大了家长或教师的一些缺点,比如,家长浅薄的炫富,再比如少数教师的寻租。
因此,当这几天,杭州、西宁等地的教育部门或学校,终于不约而同地对上述变味的家校网络交流平台“动刀”,提出“减少过度过滥的家校微信群沟通,提倡电话交流或约访”,明令“拍马屁群”“广告群”等措施,引发叫好之声也在意料之中。
意料之外的,倒是表扬的“一边倒”——教师、家长,或者作为“吃瓜群众”的社会难得意见一致。这表明,所有人早就对此现象“不爽”了,只不过“腹诽”之余,还是忍着,谁也不愿意去开第一炮。
为什么呢?教师怕家长,如果解散或退出一些意义不大的微信群,可能会家长闹校长找,因此,对家长源源不断、大大小小的问题,还得尽量保持耐心;家长也怕教师,一方面,既得随时在线沙里淘金找有效信息,另一方面,还得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人情世故的平衡。无序的沟通远不如信息的统一发布与有计划的交流更有效率。
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,一是信任和交流的缺乏。很长时期以来,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已经如同医患关系一样,因此不说破而低效,是博弈的“囚徒困境”所的选择。二是因为我们对由于人情世故的拖累而低效的困境,已经有了较高的免疫力和度。
怪圈需要政策亮剑。杭州与西宁等地的出台,正如孩子说破“的新装”的那声喊。简单的行动包含了回归初心的哲学。
教师的本职是教学,但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申报评、会议汇报、管理各种群等占据。有效的做法,我认为可以参照国家对公的做法,开列教师与家长的义务清单,在通过制度避免的同时,也让教师和家长彼此有选择和的底气及勇气。
提倡教师与家长电话与约见联系,也是国际做法。我女儿曾在美国读过半年小学。开学伊始,就接到教师的声明邮件:上学期间,家长只能通过这一指定邮箱,以及邮件中指定的电话与教师联系,会面必须预约——除此之外的任何接触都被视为不合适。
设想,如果开设清单,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设立,在刚性制度与教师和家长的双向监督之下,自然会有效得多。
开设与义务清单,效果当然不囿于家校通。但在中国,细化的制度与实际的执行,向来是个实践难题。从这个角度说,为教师减负还有很长的要走。□刘志权(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)
属猪的最佳配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