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“美”成为“新江苏”靓丽名片
2013年全国上,习总对江苏发出殷殷嘱托:“希望江苏在‘率先’‘带头’‘先行’内涵中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标杆。”2014年底,总在江苏考察时充分肯定我省城乡整治工作,提出“要把城乡综合整治不懈抓下去”“在打造‘美’上取得明显突破”。
“美”已成为“新江苏”建设进程中的追求,通过持续努力,“新江苏”面容愈加靓丽。“十三五”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江苏“美”的脚步还将迈得更实更细。
位于连云港新浦区中部的,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港城的繁华之地,有“苏北小上海”之称。而历经岁月的磨洗,这里已成城市中最为碍眼的棚户区,房屋低矮破旧、道坑坑洼洼、下水道不畅、店招不整、各类管线多位市名向当地市写信,请求整治老街。2013年9月至今,老街蓬勃复兴。
老街两公里长的一期工程历时约8个月,共投入资金1.5亿元,“没有推倒重来,而是修旧如旧,保留风情和风貌,规划上墙听取老百姓意见。最终,以文化旅游、休闲旅居、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等为核心功能。拆除了老旧房屋,移装了空调,改装了防盗门,管线、实行雨污分流、墙体立面并增设街头小品等。”很快,成为闻名苏北的重要风貌街区。“市委和市长前往老街考察,受益百姓放起鞭炮,一位老人家更是抓住市领导的手说:‘你们办了件大好事!’现在,二期工程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”
久拖不决的城市“老”问题得以化解,城市管理死角和薄弱环节得以改观,城市品位形象和整体水平全面提升——复兴,正是我省城市综合整治的一个鲜活缩影。
2013年7月,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拉开城市综合整治行动大幕,如今已是第四年。这便是渐渐产生民生品牌效应的“931”整治工程。并参与这一行动的省住建厅副厅长宋如亚说,顶层设计,让过去零零散散的城市治理变得全面系统起来,“省主要领导参与现场调研、召开调研座谈会。结合20个城市数字化系统的运行数据,梳理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问题,据此编制出整治规划和计划。自始至终强调的吸纳,开展广场咨询和网络调查、公示整治方案,并让百姓评判检验。”
补短板,雪中送炭,是“931”行动的鲜明特征。比如,城中村、棚户区和老旧小区,着力解决房屋年久失修、道破损、排水不畅、安全隐患消除不到位等突出问题。“要平,灯要亮,水要畅”,成为生动的写照。
我省境内湖泊水系众多,几乎每一座城市都与水结缘,但是城市河道水质恶化,大雨过后屡遭积淹,影响生产生活。苏州通过11个枢纽构成84平方公里的防包围,每天进入城区河道的水量250万立方米,相当于城区河道近两天就换一次水。
“这几年,明察暗访不断,为科学化、系统化、规范化、长效化推进,编制的技术指南和各种图册就有厚厚几沓。”省住建厅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守庆告诉记者,省级财政已投入20亿元用于城市综合整治,“多改善、小,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大拆大建和形式主义,因地制宜。”
住建部理顺执法体制工作筹备组去年调研时,对江苏做出如此评价:城市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城市居住显著提升,城市容貌秩序逐步好转,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,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;省政协则在调研后,给予了“春风化雨,深得”的点评。
城市整治,难以毕其功于一役。王守庆说,省委、省决定2016-2017年实施全省城市综合整治接续行动。截至今年10月底,全省共整治完成5.8万余个项目,1209个城中村、693个棚户区和1571个老旧小区的道破损、排水不畅、脏乱差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约1200万居民直接受益。801个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告别淹涝历史;2654个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问题得到控制;1122条城市河道的整体得到改善……
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