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三姑六婆是指哪些人?
“三姑六婆”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。明代一位叫陶仪的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份。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《镜花缘》中也写道:“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,一经招引入门,妇女,往往为其所害,或银钱,或拐带衣物。”在此,我们不难看出“三姑六婆”在当时的意思,此意也一直延续下来。
现代汉语中解释“三姑六婆”为社会上各种市井女性,在古代,“三姑六婆”指的是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。
“三姑”,指三种教的出家女性。即,佛教的、的道姑、专门给人占卦的卦姑;六婆,则指牙婆、媒婆、师婆、虔婆、药婆、稳婆。
《“三姑六婆”之说》中介绍,在中国旧小说及生活方式中,“三姑六婆”代表着相当恶劣的形象。这个形象包括七嘴八舌、不务正业、串门子、搬弄、媒介淫恶、、推销、诱人入彀、、贼头贼脑等等。
在古代,“三姑六婆”是人人厌恶的人物。不但“三姑六婆”本身令人痛恨,就连与“三姑六婆”有所接触的妇人,都被视作有玷妇德。晚清大儒郑板桥曾数次家中妇女,不可与“三姑六婆”之流有任何来往。
在今天看来,“三姑六婆”中,除牙婆、师婆、虔婆令人不齿外,其余当属无可厚非。那古人缘何视此为恶劣之人物呢?张炜认为,封建社会时妇女地位极其低下,平日深居简出,不知事物,遇事无人谈心。“三姑六婆”由于经常往来于各个阶层,见多识广,话题丰富,且善于察言观色、趁隙而入,深得妇女之欢心,长此下去,个别“三姑六婆”便心生,利用自身“优势”诱谝妇女,图己,妇女往往而不自觉,遇事仍然求助她们。于是,人们对其深恶痛绝,“三姑六婆”的丑恶形像便长此流传下来。
其实,在古代文学作品和戏剧中,“三姑六婆”也不完全是丑相,如戏剧《秋江》的陈妙常,《庵堂认母》中的智贞,虽然都是道姑,但她们都是。
本文来源于ipf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