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前保健
防病优生
女性早孕
怀孕常识
孕前营养
孕中保健
孕期疾病
孕期饮食
孕期保健
分娩保健
临盆待产
分娩时刻
产前诊断
产后保健
靓丽重现
产后心理
产后保健
月子饮食
宝宝保健
育儿心理
婴儿期
哺乳知识
母婴交流
育儿心理

爸爸去哪儿》引热议 心理咨询师爸爸分享育儿经

作者:孕妇保健网 来源: 日期:2017-11-5 13:16:27 人气:

  最近两周,综艺节目《爸爸去哪儿》火了。千万观众守在周末的电视机前,看五位明星爸爸的亲子真人秀,关注这些明星宝宝在人生第一次远离妈妈的旅行中的各种体验。屏幕外的孩爸孩妈,也随着这些明星爸爸一起,因孩子的烦恼而烦恼,因孩子的成长而欣慰。

  节目的热播,让再度关注起了近年来儿童教育中“父爱缺失”的问题——父亲大多忙于工作,加之男主外、女主内的传统,孩子(尤其是0-6岁的学龄前儿童)的养育责任多半落在了母亲身上。这种现实,造成了节目中大多数明星爸爸独自带孩子时难题多多。看到星爸们的各种礮况,那些正在或将要做父母的观众们也免不了扪心自问:如果我的孩子出现哭闹不休、不肯听话、、缺乏合作等问题,该怎么办?

  人们常说:有问题,找专家。那么,作为专业人士的心理咨询师爸爸们,是否有更高明的招数呢?为此,我们邀请了心融集团的四位心理咨询师,请他们分享各自在教育孩子中的经验和体会。同时,我们也请来晨报的两位“读心”高手——晨报《儿童中心》栏目主持人王崇、晨报倾诉版主笔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佩嘉,让她们对于成年人如何读懂孩子、何为“好爸爸”等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。

  “儿子,赶紧回家,你儿子拿脑袋撞地板呢!”电话里面传来老妈急促的声音。我一听,急了,挂完电话就往家赶去。

  一到口,我就听到了儿子撕心裂肺般的哭声。虽然我不停安慰自己,孩子的哭泣就是一种语言,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,不仅仅是表达悲伤的情绪。但是随着儿子的哭声阵阵传来,我的防御还是慢慢了,忍不住心疼起来。一进门就看到宝宝正在和奶奶闹情绪,奶奶用力抱着宝宝,就怕宝宝从手上。

  我接过宝宝,看着我妈疲惫的样子,还没有来得及安慰,宝宝哭声又起。注意到宝宝的短暂停顿,我了解到他的哭泣不是悲伤的表达,而是一种小小的“”。我紧紧抱着儿子,没有说什么,仅仅是抱着。

  这个时候,我内心的冲突非常大,非常难受,因的不知道该做什么。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告诉我们,孩子用哭泣家长的时候,应该不要理睬孩子,这样以后就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。不过直觉告诉我,孩子虽然在家长,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孩子在试探家长的爱,试探家长的边界。所以我依然抱着孩子,无言地抚摸着他,这些动作都在默默传递我的爱,传递我的关心和包容。

  好容易宝宝的情绪稍有平复,我妈的情绪又上来了。我一边抱着宝宝一边听着老妈的唠叨,还得安慰老妈,这样的状态只能用崩溃形容。不过还好,老妈还是心疼我的,很快止住了抱怨。不久,宝宝的情绪在我的怀里慢慢平复。这时,我才想起来问问发生了什么,我还一头雾水呢?

  原来,宝宝早上的时候在小区与一个小朋友玩得很开心,到中午,大家都要回家吃饭了,那个小朋友就回家了。可宝宝不干了,他就不让人家走,最后两个小朋友在奶奶的介入下,哭泣着各回各家了。本来以为回家就没事了,结果宝宝一直哭,刚开始摇摇晃晃要往外面跑,跑了几回没有成功,就开始在地上打滚,再接着就是用大脑袋撞地。这下奶奶吃不消了,心疼得受不了了,所以只得打电话给我。

  在讲述的过程中,儿子好像又被勾起了伤心事,他又开始哭泣,强烈表达要出去,要找小朋友玩。这下子我慌了,上哪儿找人家啊?关键是,就算找到,人家中午也要休息了。看着我犹豫的表情,儿子的哭泣瞬间爆发。接着事情好像重新演练一遍:儿子先是往外跑,接着地上滚,最后撞脑袋。看着我妈心疼的表情,我赶紧让她回自己房间。很多时候,人越多事情就越复杂。

  那时,我脑海中不停地盘算着,不停地寻找解决的办法,可惜我接触的知识里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。就在我心疼的犹豫中,问题出现了转机:孩子撞头的力气越来越小,原来宝宝也是知道痛的。我心痛地抱过来,帮他揉揉,轻声询问他痛吗?并告诉他爸爸很心疼。孩子泪流满面地点点头,不过一会儿之后又去撞地。我还是心疼地看着,抱过来,揉揉,轻声告诉他爸爸很心疼。孩子又一次地,撞地,不过越来越轻了。我还是抱过来,揉揉,轻声说爸爸很心疼。我只能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……

  我心疼地看着宝宝,以为他会有第四次的,奇迹发生了:刚刚还在的宝宝,忽然说“爸爸,游戏”(宝宝语言:我们一起玩游戏),我立马点头说“好啊”。于是他了我的双手,玩起了“骑马”游戏。久违的笑容终于出现,危机度过了,雨过天晴了!

  在孩子哭泣的时候,拥抱和抚摸是最好的修复,0~6岁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建立逻辑思考能力,所以父母再多的在孩子情绪上来的那一刻都不是上策。比如在我儿子和老妈相互拉扯的那个情景中,同时作为儿子和父亲的双重身份,我心里也会有很多的情绪在翻腾,但作为一个有心理学背景的爸爸,我深知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,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帮助孩子一起承受压力,同时不能把自己的压力转移给孩子。

  在对孩子说NO的时候,家长要学会温柔的:态度要,表情要温和,要传递爱,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你的态度。

  我们小区边上有个类似“儿童乐园”的场地,有一架滑滑梯。第一次看到这个滑滑梯,我就觉得这是个好东西,可以让女儿去玩。于是那天,我抱起雯雯,刚要爬上滑梯,雯雯突然大哭。不得已,我只能退后到安全地带,安慰雯雯“没关系的,没关系的,好玩的”。约莫两分钟,雯雯的大哭逐渐变成哽咽,我见有所好转,便又前去。雯雯见状,拼命抓紧我的脖子,又开始大哭,我想,或许上去后就好了,便还是爬上去了。可到了滑梯的平台上,女儿怎么都不肯从我身上下来,而且越哭越凶,那个狠劲啊,跟杀猪有得一拼。

  这时,身边的小朋友、家长都在看着我。我不由感觉一阵紧张,连忙将女儿抱下平台。在女儿持久的哭声下,那天我们只得狼狈回家。回到家中,我进行了反思,今天的失误可能是我太心急了。

  第二天上午,我们又到了儿童乐园。雯雯看到滑滑梯,便条件反射地抱紧了我。这回我没有上前去,而是一边抚慰,一边和雯雯在边上看小朋友们玩耍。慢慢地,我们走近一点;再慢慢地,我们摸摸滑梯的边缘。就这样迂回了大约半小时,雯雯终于敢亲近滑滑梯了。不过一旦我放她下来,她还是要哭。就这样,尝试了好几回,效果仍不好。不得已,我们只得再次退兵。

  我们仍是先在边上耐心地观看,在妈妈给雯雯吃香蕉的时候,我便一个人滑滑梯,自己滑了几下,然后躺在滑梯上休息起来。这时,雯雯自己慢慢走了过来,想拉我起来。我一看,是个机会,便走到梯子边,引导雯雯慢慢走过来,再慢慢扶着雯雯一步步了平台,看见雯雯比较平静,我便抱着雯雯一起滑了下去。就这样,雯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滑滑梯。这之后,雯雯开始了自己滑滑梯。

  在后面的日子里,当滑滑梯上的小朋友很多时,雯雯起初还是会害怕,有点想玩又怕的感觉。通过后来两三个双休日的逐渐努力,现在,雯雯在滑滑梯上玩得可欢了,不用我们在身边,哪怕小朋友再多,她也能乐在其中,而且还能玩出很多花样来。

  雯雯在孕育和生产阶段,都不是很顺利,作为一个“喜极而泣”的父亲,我很珍爱她。因此,或许生活中会对她有那么些溺爱,会有些“不舍得”。以滑滑梯这个事情来讲,作为父亲,我满心期待,恨不得为孩子包办一切;但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人士,我知道我和孩子应该是有界限的,0到2岁的孩子正不断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探索,以期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,这需要过程,需要时间。所以我们要给孩子适应的过程,学会“慢慢来”。

  有一阵,女儿开始有用笔的意识了,喜欢拿着笔在她乐意写写划划的地方涂鸦,、书本都成她的秀场。

  过了一会儿,女儿又说:“爸爸,我在你背上写好了。”“你真的写了吗?为什么你要在爸爸的衬衣背后写字?”我问她。

  于是我告诉她:“爸爸告诉过你不可以,可你还是做了,所以你做错了事情,现在需要接受惩罚或者想办法补救。惩罚就是罚站五分钟,外加揍三个;补救就是你想办法把写脏的衣服洗干净。”“不要惩罚。但是我不会洗衣服呀。”女儿回答。

  如何给衣服擦肥皂、怎么搓洗衣服,我手把手地教女儿洗衣裳。女儿认真得不得了,比起平日里她在家人洗衣服时捣乱的情形,真是判若两人。那件被彩笔涂过的白色上衣,在女儿的小手搓揉中慢慢变回了原来的白色,女儿开心了。看到女儿的笑脸,我也开心了。

  当孩子和我们预期不一致时,我的内心也会生气。比如孩子胡乱涂鸦的事,当孩子在我已经明确告知不可为的情况下,依然画上一笔时,我作为父亲的权威受到挑战,内心里有一个“我”跳出来说,要揍她几下;可另一个“我”又跳出来说,你是心理咨询师,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。我冷静下来,给了孩子弥补的机会,结果不仅顺利地教育了孩子不能乱涂乱画,还让孩子知道了犯错并不,重要的是如何面对,培养她良好的性格和习惯。

  为了让宝贝女儿能静下来、懂得守规矩,她3岁半时,我决定教她背唐诗,要求她一星期完成一首。本来,我觉得应该是挺简单的,但事实却证明,我当初想得太简单了。

  双双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很抵触,非常直接和明确地告诉我:“我不要。”我问她:“为什么呀?”她表示,第一,会影响她玩的时间;第二,她不希望我教她,她希望妈妈教她,因为平时妈妈更宠爱她。我当然不同意,决定第二天就开始实施。

  记得第一次教,让我记忆犹新的,是她哭哭啼啼的过程,她时不时抽泣着说:“我要妈妈,我要妈妈。”“我背不出来,我不要背。”这样的情况连续了几天,最后虽然任务完成了,但我自己在整个教的过程中也备受:一方面我觉得要是以打来逼她背,可能会有一时的效果,但长远来看,可能会造成孩子未来厌学的后果;同时我也很心疼,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应该这么做。但一想,要是放弃了,就会让孩子觉得她的“哭闹”战胜了大人;更严重的可能是,她真的认为自己“背不出来”。

  之后,我决定和女儿探讨背唐诗的事:“背唐诗你觉得怎么样啊?”宝贝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“不开心”。“嗯,爸爸看得出来。可是唐诗是一定要背的。不过你可以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开心一点呢?”她看着我没说话。我接着说:“换妈妈来教你好吗?不过你不能再哭咯。”“嗯,好。”“如果你每天背唐诗完成得好,爸爸就在日历上画上1个五角星,到周末这首唐诗背出来了,我就给你2颗五角星。你要是有10颗五角星了,我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,你看怎么样啊?”这时,我从女儿的眼中看到了久违的神采。“好的。”她很大声地告诉我。我也连忙回应:“不过,有励那也会有惩罚,要是你没有好好背,就要接受打三下的惩罚哦。”她极不情愿地回答:“好的。”

  就这样,双双背下了将近快80首唐诗。我觉得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不仅是唐诗,更重要的是成就感和自信,还懂得了对规则的遵守,这都常宝贵的收获。

  我和许多家长一样,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期望和要求,会要求她做一些父母认为对她的未来更好的事情。然而,做这些事情女儿可能会不高兴、不愿意,我觉得自己要做的不是“强制”,也不是“听她的”,而是去了解她的感受,站在她的立场去理解她,同时找到能够让她转变的因素来解决问题。

  推荐:

  

推荐文章